卡片盒筆記法與Heptabase練習筆記

知識管理與知識複利的開始

阿家AGA
Feb 8, 2024

本篇文章持續更新,記錄我練習卡片盒筆記法的過程。

什麼是卡片盒筆記法與Heptabase?

卡片盒筆記

網路上介紹的人已經很多,瓦基、朱騏以及張永錫等都是目前卡片盒筆記法的主要介紹者,也已開始有線上課程。不過我想要先自己嘗試看看因此有了這篇筆記。希望這些記錄的過程可以幫助到同好。

我認為卡片盒筆記法是一個整理知識的架構:將知識卡片(原子)化,之後透過索引連結(白板)來產出不同的知識主題。

不過卡片盒筆記的架構概念容易理解,但實際應用時卻不易掌握精隨。

例如索引該如何訂定就讓我苦惱。傳統的知識整理就跟圖書館的圖書分類一樣,透過不同領域做層級的分類。但知識永遠不可能被完美分類,因為許多知識彼此之間都是互通連結的。例如旅遊下的景點歷史,就會跟歷史文化重複。

但在卡片盒筆記法架構下,分類重複其實不是問題,而是卡片是否變成了永久筆記(原子化)?索引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邏輯,自己需要時能找到那則筆記即可。但那則筆記是否足夠精簡到已經可以讓我應用在不同分類,則是現在製作筆記的目標。

把兩種筆記逐漸變成永久筆記(原子化)

目前的心得是:先做就對了!遇到問題就找方法。重要的是長出屬於自己的知識系統。切記不要陷入完美筆記的陷阱而花太多時間,先蒐集目標領域筆記即可。

Heptabase

數位卡片部分瓦基是用Heptabase,朱騏則是Obsidian。我自己試用過後認為Heptabase的使用較為直覺好上手,最重要的是擁有白板可以讓想要呈現的知識地圖視覺化,或是串聯不同的索引。加上是台灣人打造更是讓我沒猶豫太久就付費使用了。

為什麼想練習卡片盒筆記?

領隊歐洲知識資料庫

擔任歐洲領隊十多年,深深覺得歐洲文化是座足以探索一生的寶庫。從建築、美術到音樂都有著時間淬鍊千年的傳承,不同國家間的文化差異更是有趣。但這些豐富的文化該如何用簡單的方式傳達給團員,一直都是個挑戰。

接觸到卡片盒筆記法後,讓我不禁好奇如果將些腦中的知識整理成卡片,重新組合後是否會有新的呈現。也可能讓自己更加了解目前缺失的片段是什麼而利用時間尋找資料。希望卡片盒筆記法可以讓我不只是一位領隊,更希望成為一個有能力表達複雜文化的講師。

晶體智力

四十歲之後晶體智力超越流體智力,運用整合的能力來幫助自己記憶跟學習已經是迫切的任務。過去運用流體智力的方式,準備100%的資料後大約能記住50%,但在口語表達時大概只能再傳達出25%。通常需要經過十次以上的講解後,才能逐漸掌握一個主題的表達方式。但有時不一定有機會反覆練習(例如那些很少去的國家),那些曾經用心準備的就逐漸被時間淹沒在大腦深處。

疫情後重新帶團對於此點更有強烈感觸。明明曾經如此熟悉的主題,卻無法流暢地講解。仍然要在反覆幾次帶團後,才又回到之前的水準。希望能在流體智力下降到成為困擾之前,將這些Know-how與文化寶藏煉成晶體保存。即便是很久沒去過的景點,也能將那些曾經努力準備的知識有效率地輸出。

卡片盒筆記法在寫成永久筆記的過程,其實就是之前反覆透過帶團講解將知識內化的過程。

我的卡片盒筆記法練習計畫

熟悉Heptabase

桌機板的功能最完整的,手機APP更像是捕捉靈感或是臨時查看的隨身功能。這部分需要練習與找出合適的使用時機。同時也利用Journal功能來當作每日待辦與日記,養成每天使用的習慣。

訂定目標:有目的地的建立筆記與白板

之前在整理雲端硬碟時認識了PARA原則,也因此知道打造第二大腦這本書。不過在看過底下這個影片後改觀。每一個感興趣的知識都花時間內化成永久筆記是不切實際的。筆記要有目的地!過程要簡單不能複雜化,只有簡單的習慣才能長久運作下去。

從最熟悉的知識開始

妄想要建立個人知識庫時龐大的系統總讓人卻步,跨出第一步就從自己最熟悉的領域開始,也就是歐洲文化與歷史而其中中就從自己感興趣也有一定程度理解的建築史開始吧!

不要覺得完美了才輸出

就像這篇文章一樣,我選擇將我學習的過程書寫下來,而不是有心得之後才開始分享。以前的我總是希望文章內容足夠成熟才發佈,導致現在草稿夾累積了一堆,卻只能看著他們哪天真的長出草來XD。

發佈不是結束反而是內化知識的開始。就像車上講解一樣要持續更新與練習,寫過的讀書心得也不會因此深刻記住,要等到我們實際運用過後,才有可能真正內化成智慧。先輸出,持續記錄修正,把握每一次與他人分享或運用知識的機會才是作筆記真正的重點!

筆記是幫助我們輸出知識的工具而已,產出知識才是核心目標!

如果對你也有點幫助,還請不吝掌聲。當然更期待你的回應。

--

--

阿家AGA

曾為了環遊世界,辭掉環遊世界的工作。曾為了幫助別人實現夢想,成就了自己的夢想。築夢過程,受到許多貴人幫助。期許未來能成為他人生命中的一位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