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古名爬梳看歷史

名字是文化鬥爭的結果,可看出權力消長

臺灣有過很多名字,網路上資料龐雜也眾說紛紜(名字總是如此)。關於山海經的「雕題國」、前漢書中的「東鯷」,三國志的「夷州」等早期缺乏明確臺灣證據的推論就直接跳過,查找時盡量也以第一手資料或實際來過臺灣的文獻為主。在整理時間後,以下是我個人目前的一些發現!

台灣島嶼從元朝開始在文獻確定登場

最早確定為臺灣的名字是…

元朝以前有不少記載中的「流求」,應是描述當時的臺灣與琉球群島。例如《隨書》的隋煬帝曾征討流求。元世祖、元成宗也都打過「瑠求、琉求」,還把島上原住民抓了回來。但這些描述皆無法確定是臺灣。

《島夷志略.琉球篇》描寫琉球:其峙山極高峻,自彭湖望之甚近

上述文字來自1349年時抵達臺灣的元朝探險家汪大淵,這是第一次能明確指認所指為臺灣的文獻,能從澎湖看到的琉球島肯定是臺灣。

20年後朱元璋吃月餅起義成功當了皇帝,要求正處於三王國時期的琉球國納貢。他於《皇明祖訓》載明正南偏東的「不征之國」包括大琉球(琉球國)與「不通往來,未嘗入貢」的小琉球。

明朝開始逐漸能區分兩者不同,用小琉球來稱呼臺灣(沒統一老大收不到保護費的那個島)。

關於保護費,要補充一下這時期東亞有許多海盜。早期成員日本為主,因日本被稱倭國所以名之倭寇。說法是要報復元朝入侵日本(我怎麼覺得是藉口…),加上日本在1337~1392年南北朝分裂後,中央失去權力進入幕府時代無法管制海盜。後來中國沿海居民也苦(海禁走私被抓乾脆就…),大家就一起成為海賊王吧!

後期倭寇侵擾以中國東方南方海岸為主

大航海時代下各方交會的臺灣

歐洲人的第一筆記錄

鄭和於1433年最後一次下西洋後,海上舞台就由歐洲這邊登場!

葡萄牙達伽瑪於1498年抵達印度揭開大航海時代序幕。1513年接觸明朝,1543年抵達日本。第一次提及臺灣是1564年葡萄牙貴族信中說他們的船Santa Cruz往日本經過「Isla Fermosa」跟小琉球。

半島上死對頭西班牙的船長哥倫布於1492年發現美洲。在麥哲倫船隊環球一周時於1521年抵達亞洲。1565年入侵呂宋島建立殖民統治。首次提及臺灣則是1582年西班牙耶穌會士Alonso Sanchez從日本回馬尼拉時擱淺登陸,稱臺灣為「Hermosa」。

而第一張記錄到福爾摩沙的地圖則比這兩個文獻還早,是1554年的《羅伯・歐蒙世界圖》。地圖上的兩條線正是西葡兩國的分贓世界線,西班牙也透過此契約取得菲律賓開始殖民,葡萄牙則是拿到印尼香料群島(也就是說那條分贓線根本白畫了…)。

了解更多: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misunderstood-taiwan-map

臺灣是此時東亞海上貿易中國到日本間列島的定位點,福爾摩沙這一個美麗的名字就這麼降臨到臺灣這座島上了。不過一開始就跟中國一樣,海圖中常與小琉球常並稱或混淆,甚至後來還被畫成三座島就是了…

除了福爾摩沙外臺灣還有更多名字

16、17世紀大航海時代卻配上明朝200年海禁政策,無主之島的臺灣地位越顯重要,因此名字也開始增加,如接下來要介紹的東番、高砂與北港。

明朝稱台灣為東番。《明神宗實錄》於萬曆二年(1574年)時提到:「福建海賊林鳳自澎湖逃往海洋,竄據澎湖,尋投東番」。而第一手現場報導則是來自1603年陳第隨沈永容征倭寇來臺灣後寫下:

《東番記》:「東番從烈嶼諸澳,乘北風一晝夜至澎湖,又一晝夜至加老灣,近矣。」

《東番記》是關於當時台灣島嶼詳實的文字記錄,成書也表示東番在明朝已確指臺灣島。

日本則稱呼臺灣為「高砂」。《豐臣秀吉高山國招諭文書》裡稱臺灣為「高山國」(1593年)。《日本京都金地院所藏「異國渡海御朱印帳》稱「高砂國」(1615年)。兩者片假名皆是タカサグン(Takasago),這發音應是依貿易港打狗(Takao)的發音而來。

除了打狗港,此時另一個北港更是有名。1617年成書的張燮《東西洋考·東番考》雞籠、淡水篇:「雞籠山、淡水洋在彭湖嶼之東北,故名北港」。這個北港看起來是指北部淡水基隆。但嘉義布袋的古魍港、雲林笨港抑或是台江內海的北邊,在其他文獻中也可能以北港之名出現。

我覺得就跟琉球當年泛指群島一樣,北港也是代稱臺灣島上幾個貿易大港。但無論真相為何,接下來挑戰葡萄牙與西班牙地位的海權新生代:尼德蘭與東印度公司,可能因此將臺灣全島命名為「Packan」。

1625年尼德蘭人Jacob Noordeloos所繪《北港圖》

十七世紀台灣島嶼被中國稱東番,日本稱高砂,荷蘭稱北港。

1650年代《巴達維亞城日誌》中便有記載三蕃之一的靖南王耿繼茂文書的荷語譯文為:「Hollandschen Gouverneur in 「Tayoan」, die regeert ofte ‘t gebiedt heeft over 「Paccan」 ende dat daeraen dependeert(統治北港及其所屬領土的大員之荷蘭長官)。

臺灣島也因尼德蘭的統治正式揮別史前時代,同時文中所提的「大員」也準備登場,而且未來將跟北港一樣,從城市名躍升成為全島之名。

尼德蘭與明鄭時期:「臺灣」定名的開始

大員:本是台江內海一鯤鯓地名

最早在上述將臺灣稱為琉球的《東番記》中便有出現:「東番夷人不知所自始,居彭湖外洋海島中。起魍港、加老灣,歷大員、堯港、打狗嶼、小淡水、雙溪口、加哩林、沙巴里、大幫坑,皆其居也(1603年)

而在把臺灣稱為北港《東西洋考·東番考·》形勝篇中則用「大圓」指台南(1617年)。沈鈇寫給福建巡撫南居益的《請建澎湖城堡置將屯兵永為重鎮書記》信中提到:「紅夷潛退大灣(1624年)

這一年紅夷(尼德蘭)開始在大員沙洲上興建熱蘭遮城,作為商館與統治行政中心。以大員長官為最高行政首長,總攬全島統治區行政事務。大員這一沙洲島成為政治中心。

1661年4月延平王鄭成功攻台,將熱蘭遮城、熱蘭遮市街記為「臺灣城」、「臺灣街」。5月改大員海灣東方對岸的本島赤崁地方為「東都明京」(之後鄭經再改名為「東寧」),並以其故鄉的地名改為「安平鎮」。

有趣的是,原指台南一區的臺灣一詞,被安平取代之後沒有消失,反而成為全島的總稱。也因此在清朝打敗明鄭後於1684年仍以臺灣為名設臺灣府,

尼德蘭讓大員成為權力中心,明鄭繼續維繫,清朝後臺灣一詞確定。

大員一詞從何而來?

目前主流有兩派說法,一是台江內海是大海灣的閩南語稱呼。大員用閩南語跟大灣音同。此一說法順理成章很容易被記得。

但我個人心中有個疑惑:如果是大灣之意,為何還需要大員、大圓等不同中文字呢?大灣明顯比大員更容易記得!一物多名的情況下多是為模仿發音而來。若說從荷蘭人Tayouan一詞再翻譯過來或許更合理?但中國在荷治時期之前即有大員一詞,何苦從荷蘭人這邊來翻?(日治時還真因此翻成台窩灣)

如以發音翻譯過來的推論,那從原住民發音翻譯過來的另一派論述就更能夠說服我。人到一地通常是先問當地人:這裡是哪裡?

台南當時是平埔族西拉雅人為主。感謝傳教士發明新港文將部分西拉雅語用拉丁文字保留下來。致力復興西拉雅語的萬益嘉在《西拉雅詞彙初探》一書中有記載:

西拉雅語Tavo為交會,an為地點,大員(Tavoan)一詞為「交會之地」的意思。

你覺得哪一套理論更有說服力呢?我無意也沒有能力爭論,但我覺得這跟本文結論反映了同一件事。

關於名字來源很少會有直接證據,就像替小孩取名的父母很少會跟小孩說原因(更多時候根本沒原因…),更何況每個人長大後還有各種外號。所以一地之名終究會是當地握有權力跟影響力的族群來決定。

最後讓我們快速總結一下臺灣之名的歷史演變,來看一下權力關係的消長吧!

臺灣名字演變史

臺灣島在元朝以前常與琉球並稱與混淆(東西方皆然),直到朱元璋吃月餅起義建立明朝後,要求琉球王國開始納貢,尚無老大可繳交保護費的臺灣島就成了「小琉球」。

島上許多港灣是當時東海海盜(倭寇)的根據地之一,1603年陳第隨沈有容來台征討倭寇時,臺灣因其書有了明確識別:「東番」。島上被後期倭寇逐漸洗白的海商集團盤據的海港,因貿易關係也常常變成其他國家稱呼全島的名字:例如由打狗演變的「高砂」(日本人口中)、謎一般的「北港」(尼德蘭人口中)等。

另一方面,西方進入大航海時代後葡西先後來到亞洲貿易,臺灣島於1554年即以「福爾摩沙」之名出現在世界地圖上。後起之秀的尼德蘭人也想跟明朝做生意,一開始試圖打下澳門葡萄牙守軍卻大敗只好占領澎湖,跟明朝斡旋之下於1624年來到「大員」建立熱蘭遮城。西班牙不落人後在荷蘭據台兩年後佔領北邊雞籠建立聖多明哥城,不過最終仍被尼德蘭打敗。大員自此成為島上唯一權力中心,發展大幅超越其他港口!

即便鄭成功於1661年趕走尼德蘭,全島權力中心仍維持在大員。雖然後來被鄭成功改名安平,也取國號「東都/東寧」,但大員已取代北港等其他名字成為全島代稱,再依閩南語同樣發音在清朝史料中改寫成「臺灣」。

清朝打敗鄭經後,隔年1684年設立福建省底下的臺灣府,1885年脫離福建獨立成臺灣省,至此臺灣島命名爭霸戰的贏家才算確立下來。不過話雖如此,後來還有中華民國、台灣、灣灣等挑戰者持續加入這場爭奪戰。看完之前的歷史,我想誰也不敢保證未來這座島嶼仍會叫做「臺灣」呀!因為誰掌握權力就能影響這座島嶼的名字呀!

從我的整理圖中可以看出十七世紀的時候,臺灣名字數量大爆發!原因是在明朝海禁政策打擊倭寇的情況下,沒老大的島嶼成為大航海時代各方權力爭奪的交會所在!有趣的是大員一詞若來自於西拉雅族的Tavoan,意思也是「交會(Tavo)之地(an)」呀!

臺灣文字地圖

最後放上我設計的臺灣文字地圖,用20座城市的中文名排出臺灣島嶼的形狀。也費心將16個原住民族依分布位置安插其中。最後再將本文所調查的8個名字放在它的誕生地:

選擇北方位置放因西方人定位而生的「福爾摩沙」,由澎湖來定位的「東番」,台南則有「大員」與「東寧」,由高雄打狗舊名而來的「高砂」,以及跟東邊琉球群島常搞混的「流求」。每個名字都代表著曾經雄霸一方的文化勢力。

為設計一張臺灣文字地圖,竟開始了一段查找文獻之旅。最後也因此有了這篇文章。這些關於這座島的故事如果你也喜歡,還請給我拍拍手鼓勵鼓勵。能留言回應指教當然是更好唷!有錯誤務必提醒我好做修正與補充。

--

--

阿家AGA
世界是一本書,不旅行的人只讀了一頁

曾為了環遊世界,辭掉環遊世界的工作。曾為了幫助別人實現夢想,成就了自己的夢想。築夢過程,受到許多貴人幫助。期許未來能成為他人生命中的一位天使。